这种从外星族群小行星基地上面发射出来的灰色光波。在林东看来,他的意识里面灰色光波和黑色光线两种都是用于传输使用的引力范围的光波。
他现在使用的引力光波就是一种深灰色的颜色,所以林东判断这应该是对手发射的一种跟引力有关的光波。
而且她们是从小行星基地上面发射出来的,那样的话,射程上一定应该超过对手无人机发射的,另外,光波作战的能力也要超过自己发射节点单位的功率。
不过由此可以判断出来外星人的科技还没有能够将这种灰色光线进行完全的压缩小型化。如果他们要是已经完成了,压缩小型化的话,刚才交战当中对手的碟型发射单位不会不采用这种灰色光波。
林东在战场上的微型探测器自身都有光源采集能力,然后将光源采集分配给自己的,中央系统进行分析。
就可以从中央计算机系统里面分析出来,对方光源光分子排列组合模式,根据这些组合模式,就可以判断出来对手的光波作战体系究竟是什么样的用途和来头。
根据这样的一种思维思路,林东马上命令自己的微型战场探测器系统将对方发射的这种灰色光波传输到中央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
在大屏幕上显示出一连串的数据和字符体系,还有光波分子的结构图,从上述结构图系统中林东发现,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光波。
它的光波上下圆的概率已经超过了人类已知光谱的图形。而且这种光波中间是采用粒子束发射,四面采用放射性发射。
当然,林东不是专业的科学家,他命令系统马上把数据转给小行星基地进行分析。
有了探测器发射过来的拦截图谱,光子线的分布运动小行星基地很快就做出了判断,这种灰色光线是一种带有定位控制系统的俗称定位光线。
而且他还有内部两种温度调节,如果将其内部调节成低温温度的话,就形成了定向冷冻光波。
可以将对手正在高速脱离的战舰或者母舰定位在当时的空中,再进行二次冰冻。
也就是说他中间的射线位置的速度要远远超过自己的红外和冷冻光波两种光波的飞行速度。
而且他不是穿越出对手的剑体,而是将对手母舰舰体先定制在整个空间内,再进行冰冻,这样的话就会完全阻挡住后面的光线实施。并且他们不能调节自身的密度,只能调节自己的上下层的温度,体系变换成为冷冻照射和热源融化两种。
但是这种灰色光线的热源熔化能力远不及红外光波,不过还是可以摧毁一些母舰舰体和无人机系统的。
三院给出的建议,说明这种从地面小行星上发射出来的光波,可以说它是普通作战,光波能量的几百倍。而且这种定向位置可以锁定红外光波外研的温度的延伸,不让红外光波再往前推进。
但是想扑灭或者消灭红外光波,那也是不太可能的。不过他们可以为紫色光线组成的防御墙提供一定的防护能力,红外光波到达防御墙的外层撞到灰色光线的时候,就会产生前缘的定位系统。
乾元被定位在紫色光波形成的防御墙的外面在这里固态下来,而后面的红外光波仍然是继续向前推进。两者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和撞击力,相应的,使得红外光波前缘的温度迅速降低,回收边界,这就导致了红外光波迟滞不前。
而且不能再利用前缘的中高温度融化对手的物体,只能是被自己后方的那种发射节点,单位推动。
才能向前一步步的靠近,而现在外星族群在自己基地小行星体系上面发射这种光波,其目的就是为了要固守住整个500万公里的间隔线。
在这种间隔线之内,他们再重新进行舰队的组织和编排,采用额外其他攻击手段来打击林东的发射节点,单位的进攻。
看完了三院发布在中央系统上的这些分析和解析来说,林东联想到对手一定是打算围绕自己的星球建立一个永久性固态和半固态的光波阵线。
其实这种定向光波配合自己的引力传输光线,林东觉得这倒是可以形成一种搬家的最安全手段,搬到哪里哪里就被完全固定在当地?不会再产生位移。
但眼前关键的是对方紫色防线上面铺满了灰色光线,阻止了自己的红外光波向前,快速推动,也无法让自己的冷冻光线进行推进。
不过林东到不惧怕这些地面发射系统,他还是故伎重演。
从背后吊来了2000艘作战的工程母舰,让这些工程母舰立刻向小行星阵地上面发射密集的远程对地攻击导弹。
这种看似老一些的技术,林东仍然保留在自己的远征军当中,不过这种远程对地攻击导弹,要想使用工程母舰发射自己手下第一同盟军。